返回首页
您还没有登录!   登录 | 免费注册 | 搜索 |
茗人
  普洱茶风云
所有分类
明心见性感悟普洱茶的禅文化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讲得好:“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茶禅一味的中国传统释家禅茶茶道,与道家茶道,同样是中华茶文文化的经典。中国的茶已在世界上备受推崇的今天,国人更应该了解更多茶事,学习更多关于茶的经典。虽然普洱茶茶道是参化道家的真道,但同时也处处充满禅机。以茶说禅,借茶说禅的无我,是一种譬喻,是一种方便,更是一种智慧。初饮苦涩,再饮回甘,饮后余香,这个过程犹如人生。我们一直在享用茶,从饮茶中感悟人生,难怪禅师眼里的茶,会和佛教里的菩萨一样,在世间做着“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的事业。佛教强调“禅茶一味”以茶助禅,以茶礼佛,茶类中,“普洱茶”  最有禅意,慈心如铁不更改,悲愿如水济苍生。正是“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饮普洱茶在从茶中体味极苦寂的同时,也在茶道中注入了极回甘的佛理禅机,这对茶人以禅茶道来修身养性的,借以达到明心见性的目的大有好处。

    禅茶,在日本是“和敬清寂”,在韩国是“和静俭真”,在中国是“和静怡真”。茶类中,“普洱茶”  最有“和静怡真”的禅境。这就是普洱茶性宽厚而亮洁,内涵深邃而高雅,虽历经岁月反而越陈越香,更具历史生命。

    在中华文化传承的释道思想中,品茗意境是宁静而淡泊。云南普洱茶无论在生长、加工、饮用都十分“平常自然”,不是刻意而做作,也不因赶时髦而标新立异,是实事求是、习以为常、合乎自然的行为和规律。不呈欲望,不强求之,顺其自然,就是天地之间,苍生万物,都有其生死、运行、因果的道理。这些道理,有的是永恒性的“常道”。永恒性的普洱茶是先天自然,而时代性的加工,也符合后天的自然。

    普洱大叶茶,在生命最美好的时光,无端地被人掐折,承受晾、晒、炒、揉、捻、蒸、酵、挤、压、烫、泡等,就像菩萨逆来顺受,默默忍辱。饮茶,能够帮助我们这些俗人除懒去惰,醒神益思,茶就像菩萨一样帮助我们建立勇猛精进的精神。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品饮者是好是坏,只要他有所需要,茶就有所奉献;和静德怡真,好似菩萨修习禅定。无论热水泡茶即冲即饮,还是冷水泡茶慢慢变浓,茶香依然,如同菩萨以方便法,普度众生!

    在明心见性中感悟普洱茶的禅文化真谛

    有人说世上没有两杯完全一样的茶。就算是同一壶中沏出的两杯茶,饮者的心情阅历喜好不同。品出的味道便有悬殊,更不要说经历环境、时间、心情、际遇的变化。

    感悟普洱茶即认识其本质所表现的独有特色和内涵。而非外在大环境所营造的诗意或气势,或者人和物共合关系的情景。这些气势及情景并非茶的真性,它们也可以同样应用到饮酒、抽烟之环境中,营造出同样的意境效果。在云南民族的生活里,不知是茶改变的生活,还是被生活改变了茶。他们一边吃着煨得浓黑的烤茶,在极苦之中寻求极甜,经由回味来谋求从苦到甜的转化。他们并不懂什么茶文化,只是辛苦了一天,晚上围坐在火塘边,吃着苦涩的烤茶,去获得一种难得的享受。

    明心见性乃最高的智慧,即以最真实、极残酷来面对生与死,以真生、真死之精神处理自己的生命。不必提及前世,前世只是杳杳不真;不必想到下辈,下辈只是虚无不实;不苛求今生,因今生是那么匆匆短促。明心见性于普洱茶是自然而完美体现于陈、香、滋、气中的和与真,是在静与雅中品尝感受到普洱茶丰富且完美品性,在全面营造平常自然情境之下,完全理解普洱茶的自然,由心神导引,臻及自然艺境,界及静、真的精神达到参悟自觉而能渐悟的目的。

    普洱禅茶要求品饮者茶与佛通,在双足跏趺、脊梁直竖、两手环结手丹田、双目似闭还开,视若无睹,舌头轻微舔抵上腭,面部微带笑容,全身神经与肌肉都自然放松和礼佛乐中静坐品茗,将品饮与调息相结合,在祥和和肃穆的气氛主客人随着佛乐静坐调息,参悟禅道,并从无味的普洱茶品饮中,透过明心见性而得到顿悟,与无我之我的众生相,启开了西天极乐世界的天门。

阅读全文>>
2007-08-20 15:10:45 |  浏览 (1795) | 
普洱如何走向神话

 

        普洱茶的历史状况,有人这样概括:“普洱茶始于商周,产于西汉,传于三国,兴于唐朝,得名明朝,盛于清朝,衰于民国,享誉现代。”普洱茶如何享誉现代?又有“产于云南,存于香港,藏于台湾”的说法。现今普洱茶的兴起,台湾人不能不提。解放前,由于局势比较动荡,东南亚、港台等地一些喜欢喝茶的人把茶当作生活必需品存着,普洱茶也就显示出“越陈越香”的特点。这一商机被台湾人发现,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就不断有台湾人到大陆来考察和收购普洱茶。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普洱茶的价格在台湾已被炒到了每公斤上千元,而在大陆却只有几十元钱。在巨大的商业利益驱动下,许多台商、港商开始在广东租厂房,派人大量收购陈年普洱茶。

        1993年4月是“普洱热”的一个分水岭。时任思茅地区文物管理所所长,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黄桂枢向时任思茅地委书记的李师程进言:要把普洱茶身价提高,必须召开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这年4月,“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暨首届中国普洱茶叶节”在思茅举行。来自9个国家和地区的181名专家学者亲临现场。会议最大收获是解决了一个多世纪来有关世界茶树原产地的悬案:世界茶叶原产地在中国、在云南思茅。后来,这些专家回去都当了义务宣传员,把普洱从思茅推向全国、推向世界。从1993年开始,思茅坚持每两年举办一次“中国茶叶节”,宣传普洱茶文化。事后证明,这一举措让思茅的普洱茶发展势头领先于云南西双版纳、临沧等主要产茶区。

        此时,邓时海等一批台湾茶人的茶书相继出版,对宣传普洱文化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年份是普洱茶“越陈越香”的直接表述,也让普洱老茶获得巨大的升值空间。而文化的附加值让普洱茶在市场表现上有更多的发挥余地。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云南省委、省政府就提出要把以食品为重点的生物资源开发产业作为四大支柱产业之一来建设。希望把“云茶”打造成继“云烟”之后云南省又一知名产品。这为整个普洱茶产业提供了政策环境。

  2005年3月26日,沈培平当选为思茅市市长。这位市长上任后不久,将思茅定位为“世界茶源,中国茶城,普洱茶都”,并将普洱茶定位为思茅市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此前,他的身份是云南省政府副秘书长,了解到省里的领导都开始喝普洱茶,他也收藏了近4年的普洱茶了。而思茅市的领导人中,有不少就是“茶痴”。

  就在沈培平当为选思茅市市长的这一年,茶叶节的重要活动“马帮瑞贡京城”开始了。这一活动被形容为有关普洱茶的最大的行为艺术,沿着旧有的马帮进京的路线一路北上。媒体对此争相报道,在全国引起极大轰动,普洱茶在最大范围内进入全国公众视野。此后类似的“创意”活动层出不穷,被用来进行文化宣传和商业运作。

  知名度的井喷式提升和文化价值的赋予,让普洱茶在茶叶拍卖会上抢够了风头,一饼普洱茶从几十万到一百多万元不等的天价,成为人们的热闹谈资。虽然这一再被指为普洱茶商之间的“零和游戏”,但在“全民普洱风潮”之下不足为奇。

  就在普洱茶稳步发展的同时,思茅更名普洱一事也冒了出来。真正提到更名始于2001年。当年4月,思茅地区文物管理所所长黄桂枢在“第三届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公布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与茶有关的普洱思茅地名新考释及其建议》,并首次在全球普洱茶专家面前提出了思茅地区改名为“普洱市”的建议。

  这之后,更名的呼声日渐高涨,从民间动议上升到团体指导,政协提案、人大议案有增无减。2005年的思茅市“两会”上,根据市人大形成的更名议案,思茅最终作出了更名申报的决定。直到2007年1月21日,国务院批准同意将思茅市更名为普洱市。

  推行普洱文化,是沈培平一大手笔。2005年11月25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原《思茅文艺》改为《普洱》杂志。据称,投资方已斥资数百万元,努力打造成“中国普洱茶唯一专业杂志”,倡导“健康、文化、财富”。而这份目前发行量逾5万册的杂志正是由现在的普洱市政府主管的。城市和杂志更名成功,都让普洱市拥有了相当的话语权。

  面对媒体普洱热是不是炒作的频频发问,普洱市的领导称“不是炒作,更多的是运作”。普洱茶由沉寂无名的“历史名茶”到炙手可热的投资收藏品、健康时尚饮品,决非一日之功。其中,固然有客观的原因,由此也可见政府扮演的重要而关键的角色。

阅读全文>>
2007-08-18 17:18:52 |  浏览 (6993) | 
普洱茶经营中的信用困惑

  美国社会是一个非常注重信用的国家,信用的意思就是用实际行动遵守诺言,实践成约,从而得别人的信任。也就是说,任何人一开始既不是不可信任,也不是可以信任的人,而是一张白纸,但是在交易(商品经济国家,大多数行为都是交易)当中,逐渐提高自己的信用,获得更多的信任。这种信用不是简单的可靠不可靠,而是可以计量的。你的信用度越高,你贷款的数额就越高。而贷款普遍得很,小到上学,达到房产、汽车,只要你信用足够,不必等到攒够那么多钱,很多事情都可以做了。

 

  但是,任何人都不可以拿信用开玩笑,根本开不起!一年多以前,我有幸听了滇虹药业老总的一场报告,他描述的情况是这样:中国一位访问学者在美国教课一年了,将要回国,但有最后一个月的电话费没有缴。他想,反正以后我也不来了,这点费用也不高,算了吧,于是就回国了。谁知道,两年以后,他又接到了邀请,又去了美国,但这一次,他发现没有任何一家通信公司肯为他装电话。接着,他发现信用卡也办不了,商场购物、汽车加油等一系列的问题都让他很头疼。说白了,欠费两年,他已经被信用市场判了“死刑”!

  “我凭什么不信任你”

  这篇文章还还提到很多随意借伞、不数零钱等细节,这在中国是非常少见的,由于大家都不敢拿信用开玩笑,所以人人都可信任。

  “我凭什么信任你”

  这句话其实更适合我们的市场,我认为,这不是我们人的本质问题,而是我们根本没有一套信用管理机制。我们大多都有更换号码、电话欠费的经历,但并没有人因此大作文章,更不会和我的人生挂上什么钩。亲信别人,而倾家荡产的故事却经常传出。

  所以,我们除了亲戚、朋友、熟人,是不会太信任别人的。

  令我困惑的是最近一笔生意,一家茶庄愿意采购我们顺云普洱茶,供应给东北的某石油基地,他的客户非常大,单子也不算小,双方协议:茶庄先交40%的款项,然后我们组织一周内在昆明交货,款全部到账,立即提货。不仅是口头还是书面,我们对此问题都没有歧义,我们都为成功合作而高兴。几天后,几百箱茶叶如数摆在昆明的仓库,我的客户看了之后没有什么意见。第二天,他的客户也赶过来看了货,三方都很满意。可是在交货时侯,问题出来了:

  我们与茶庄的协议很清楚,结清尾款提货,但是茶庄与最终客户的协议则是验收、交货之后付款,那么最终客户并没有付款给他们,但是要提货。于是茶庄提出,先提货,等收到最终客户的货款,再跟我们结清。

  我们认为,这是他在转嫁风险,于是坚持按照约定办事。茶庄则说帐上没钱,希望我们支持一下,如果不能履行合约,损失巨大。但因为是初交,我们没有敢答应。而他的客户万里迢迢赶来,没时间等我们拉拉扯扯。这样,茶庄感到左右为难,而我们则成了冷眼旁观、不近人情的家伙。

  紧急关头,我们反复商谈的过程中,我想起我们因为轻信别人的蒙受的巨大损失,比如某国营大企业,拖欠我们货款达到一年半之久。而我们的周转金很少,如果这笔钱不能及时收回,后果?哪里还会有什么后果!

  第二天,茶庄终于筹齐了货款,我们钱货两清,但是没有皆大欢喜,他得到的是客户对他的不满,我得到的是抱怨和遗憾。做一笔生意交一方朋友的设想随风飘走。

  如果在此之前,我们能够查询到对方的信用记录,我想,上述不愉快就不会出现,双方信用良好,诚信可靠,那么谁又会从眼前联想到交易之后发不出工资,长期哀求别人付款的可怕场景?

  如果有什么中介机构,在我们交易双方、甚至三方中作一个担保,一旦某方不守信用,只有他自己损失,那么谁都敢做。做国际贸易的朋友可能早就解决了这样的问题,但是国内贸易,特别是小的贸易,中小企业之间,这个问非常突出!国际贸易的双方之间甚至不见面,都可以完成生意,而国内的,喝酒喝到胃出血,依然心里没底,这不能不说是我们商品经济中的缺憾。我相信很多中小企业,因为信用问题而放弃了不少生意,这对于各方面都很欠缺的中小企业来说更是难上加难。

  希望国家能成立这样的机构来扶持中小企业,或者有什么商家可以这样做,我觉得阿里巴巴就是很好的尝试,虽然我还没有在上面作成生意。

  不仅仅是普洱茶,交易当中,如何建立信用制度?如果这个问题解决好,对这个做大产业会很有帮助。

阅读全文>>
2007-08-18 17:19:53 |  浏览 (6106) | 
  1/1页  共 3 篇博文 1   跳至